中医:植物疗法、天然药物, 互联网+中医名家:跨时空对话
中药 : 治则

治则

《互联网+中医名家:跨时空对话》

7 治则

连接智慧中医

医学黄金法则是指导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做出决定的一套原则。 这些原则是由卫生专业人员制定的,目的是引导临床医生采取更理性、人道和负责任的方法。 黄金法则鼓励临床医生认识到他们何时需要寻求额外的建议或帮助,以确保他们的患者得到尽可能最好的护理。 他们还鼓励了解患者的个人福祉以及身体、心理和社会福祉; 这对于确保由医疗保健提供者治疗的人的最佳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1 - 帮助

这里不仅有智能中医的使用方法,还列有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学习者只要熟悉这两项内容,就可以将几千年的中医学精髓,为自己所掌握。仅需要几个小时,顶多几天的操作,疗效比临证数十年的老中医,只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并非信口雌黄、胡言乱语,而是古今无数著名中医学家的心得经验,正在被你所运用。除此之外,这里还蕴藏着其他许多资料,如名词解释、症状名表、疾病名表、舌诊图谱、腹诊图解、药材功效等等,可以一饱眼福。

2 - 治则

无论证候怎样错综复杂,病情如何千变万化,中医的治疗原则,永远高举平衡阴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补不足、损有余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旗帜。这种辨证论治的精神,是中医的魂魄,是古代祖先遗留给我们后世子孙的传家宝。在智能中医中,必将得到更好的继承,得到更好的发扬!

3 - 病机

这里是分析证候和疾病,为什么会形成,为什么会发生的原因。中医称之为病机,相当于西医的病理。只不过中医与西医的语言不同,表达方式存在差别而已。比如对待传染病,西医认为其病因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所引起;而中医认为其病因是风寒、风热等外感六淫所导致。认识虽千差万别,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尽快消除痛苦,早日恢复健康。

4 - 诊断

点击诊断,可将经过搜集而来的证候进行综合归纳,准确运算,自动分析病机;提出治疗原则;并采取优胜劣汰的筛选法,自动组织处方。同时,还将服药剂数,怎样煎煮,医嘱内容等等,一步到位。充分展示了智能中医条理分明、层次井然的特色。

5 - 疾病

凡在身体各部,发生了不正常的状况,出现痛苦或感觉不适,都叫疾病。这里,选录全国各大医院经过西医确诊,采用中医治法,经观察取得良好疗效的许多经验,提供学习中医时参考。内容涵盖传染病、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男性科、肿瘤科等400种疾病。但由于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真正的精华所在,所以在智能中医中,证候是作为经的存在;而疾病是作为纬来提供补充。它们之间,可以互相配合,取长补短,以冀能有更好的收效。

6 - 证候

这里是智能中医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医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的依据,需要详细进行询问、搜集和记录。证候和症状不同。症状只是某个单纯的症,比如头痛是症状,咳嗽是症状,口渴是症状。但如果把它们综合起来,就变成了证候。所以证候也叫症状群,或叫症候群,是一个联合的群体。

7 - 简况

是指患者最基本的简单情况,这是必须要认真记录的。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以及联系方式,如手机或电话号码,方便联系。至于体重,如果不 是特别肥胖,对输入不输入,没有严格要求。

其他黄金法则

发散风寒

 中医治疗法则,《黄帝内经》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金匮要略》提出“补不足、损有余”。为了更准确地贯彻辨证施治,更好地为处方用药指明方向,《智能中医》与现代中医药大学的教材一样,把治疗法则进行了细化。

       发散风寒,是采用性味辛温的药物,通过把人体气血引到肌表,发生毛窍出汗,从而将侵犯的风寒之邪一扫而光。常用之品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等。

辛凉发表

中药是讲究四气五味的,气是指药物具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味是指药物各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性质属凉的中药,能清解温热之邪;带有辛味的药物,大多具有发散作用。辛凉发表,就是采用具备以上特性的药品,用来治疗发热、恶风、头疼、口渴等风热表证。常用的有桑叶、薄荷、蝉蜕、连翘等等。

疏风

《内经》说:“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说明风邪引起的疾病是非常多见的。

疏风,就是采用能夠疏散的药物,使危害人体的风邪得到驱逐。常用的有荆芥、羌活、桑叶、薄荷、蝉蜕等等。

清热

疾病不是热就是寒,热性的须用寒凉药物治疗,寒性的须用温热药物治疗,这是常理。

清热,就是采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来清解温热疾病。常用的品种很多,例如金银花、紫地丁、蒲公英、鱼腥草、石膏、知母、生地、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等都是。

清热解暑

中暑是指在骄阳似火的夏天,人体散热机制障碍所产生的时令病。

清热解暑,是采用清凉药物,使因强烈阳光引起的症状得到分解。常用之品有石膏、知母、竹叶、荷叶、金银花、六一散等等

驱邪解毒

邪是侵害人体的邪气,毒是邪气的进一步升级,俗称热毒。

驱邪解毒,是采用有清泄毒素作用的药物,使症状或疾病得到缓解。常用的有银花、连翘、紫地丁、蒲公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等。

和解表里

中医认为,疾病有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之不同。治疗表证应以解表为主;里证根据寒热虚实,分别选用温清补消;半表半里证,则宜采取调和的方法。

和解表里,是治疗半表半里证的主要方法。常用药物有柴胡、黄芩、青蒿、碧玉散等等。

泻下实热

 热性疾病,性质有虚热、实热之分;病位有在表、在里之别。

 泻下实热,是应用具备通下大便、又能清解热毒的药物,来消除里实热证。常用之品有大黄、芒硝、甘遂、番泻叶等等。

祛风利湿

风与湿常狼狈为奸,大多互相搏结在人体的经络骨节之间,引起酸楚疼痛。

祛风利湿,就是运用驱逐风邪、配合疏通水湿的药物,来解除疾病的方法。常用之品有羌活、独活、桂枝、苍术、薏仁、防已、桑枝、络石藤等等。

温阳散寒

阳虚则阴寒密布,阴虚必内热丛生。

温阳散寒,是运用温热药物,来振奋阳气,使充斥于人体的阴寒之气得到解散。常用之品有乌头、附子、干姜、桂枝等等。

温化寒湿

水湿逗留体内,有寒化和热化之分。寒化的称为寒湿,舌苔必白厚;热化的称为湿热,舌苔必黄厚。

温化寒湿,是运用温阳健脾或壮肾散寒的药物,使水湿得到宣散。常用之品有附子、桂枝、麻黄、藿香、羌独活、苍白术等等。

温阳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动力,阳气虚衰就会出现恶寒肢冷、神倦胸闷、脉微欲绝等症状。

 温阳,是运用辛热药物补助阳气,使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常用之品有乌头、附子、肉桂、桂枝、肾气丸等等。

护阳

阴阳平衡是身体健康的保证,任何一方的偏盛偏衰,都将是疾病的开始。

护阳,是在阴阳两虚的状态下所采取的一种方法,于养阴的同时固守阳气,使阴阳彼此都能得到救助。常用之品有附子、人参、肾气丸、薯蓣丸等等。

养阴

阴是维系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阴就没有阳。

养阴,是采用清凉滋润的药物,来治疗因体液丧失而引发的疾病。常用之品有北沙参、淮山药、天麦冬、生地、玉竹、石斛等等。

拯阴济阳

《内经》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启示人体的阴阳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一旦产生了决裂,生命就有可能宣告结束。

 拯阴济阳,是在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所采取的紧急治法。既要救阴,又要救阳,成功的几率渺茫。常用之品有大剂人参、麦冬、山萸肉、五味子等等。

降火

正常情况下,水与火都应处在平衡状态。因火的特性总是向上燃烧,如果体内阴液不足,就容易导致火势上炎。

降火,是运用清热而又擅长下行的药物,来治疗阴虚火旺、心火或肝火或相火上亢的疾病。常用之品有代赭石、生石膏、龙胆草、黄连、栀子、莲子心等等。

清热凉血

在健康情况下,血液在脉管中奔流,不会有失常度。但如果体内积热过多,波及循环系统,也易导致血液妄行的症状。

清热凉血,是针对血受热发生皮肤红疹、红斑或各种出血疾病的治法。常用药物有犀角、生地、丹皮、炒栀、茅根等等。

清热利湿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说:“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就是告诉我们,治疗湿热,务须清热与利湿同用,或选择既有清热又具利湿功能的药物。

清热利湿的药品很多,像茵陈、扁蓄、滑石、薏仁米、车前子、土茯苓等等,都有一定效果。

清热化痰

痰有热痰、寒痰之分,热痰多黄而稠;寒痰常白而稀。热痰内壅,还容易引发瘰疬瘿瘤、精神失常等症。

清热化痰的常用药物有葶苈子、浙贝母、瓜蒌实、竹沥、竹茹、礞石滚痰丸等等。

化痰

痰是水湿停滞所酿成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包括痰气交阻、痰火上扰、风痰入络、湿浊潴留、心窍闭塞等不同病机。

化痰的药物多种多样,温热性的有半夏、苏子、白芥子、白附子、胆南星、旋覆花、陈皮、白前等;寒凉性的有葶苈子、瓜蒌实、天竺黄、竹沥、竹茹、浙贝、桔梗、海藻、全蝎 常山等;常用中成药有越鞠丸、控涎丹、礞石滚痰丸等。

化痰通络

中医对部分顽固难愈的疾病,例如下肢痿废、软腭瘫痪、口眼歪斜 、舌强语蹇、神经性头疼、癫痫等等,往往认为与风痰入络有关。

       风痰入络,必须采取化痰通络的办法来治疗。常用药物有桂枝、细辛、僵蚕、地龙、白附子、胆南星等等。

泻火

热是火之渐,火是热之极。各种热症,如果不及时给予清解,往往会变本加厉、化火上炎。

泻火,是指采用寒凉药物釜底抽薪,直接折其火焰之势。常用的有石膏、知母、黄连、莲子心、桑白皮、地骨皮等等。

软坚散结

许多疾病缠绵不愈,常有可能积成癥瘕结块,例如乳腺和前列腺增生、甲状腺和淋巴结肿大、各种良性和恶性肿瘤等等。

软坚散结,是针对上述病变的有效治法。常用药物有僵蚕、浙贝、昆布、海藻、龙葵、文蛤壳、生牡蛎、皂角刺、夏枯草、山慈菇等等。

逐饮

饮是水液停积过久形成的疾病,如痰饮、悬饮、支饮、饮留胃肠、水饮所作等等。

逐饮,就是采用具有较强利水功效的药物,以驱逐积液。如甘遂、桂枝、薏仁、海藻、茯苓、扁蓄、通草、冬葵子、刘寄奴等。

疏肝理气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生活中的挫折,精神上的压抑,都会造成肝气郁结,从而产生胸胁胀闷、少腹疼痛等症状。

疏肝理气的常用药物有柴胡、郁金、香附、枳壳、青皮、三棱、川楝子 等等。

平肝潜阳

肝在五行中是木脏,而木最易化火,肝火导致的疾病极为常见。因火属于阳,所以肝火上炎,也叫肝阳亢盛 。

平肝潜阳,是治疗肝阳亢盛的有效方法。常用药物有羚羊角、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牡蛎、夏枯草等等。

平肝息风

热极生风,是一种自然现象,看台风都在夏季赤道周边形成,即可得到印证。肝是木脏,极易化火,火盛导致风动,也是必定的道理。所以肝阳亢盛时,常可见到抽搐、振摇、肢体痉挛等兴奋症状。

平肝息风,就是为肝风内动、风痰上窜等疾病设置的治法。常用药物有天麻、钩藤、地龙、羚羊角、石决明等等。

镇痉息风

《内经》说:“风者,善行而数变”。所以中医常把一些突然发作、变化无常而又捉摸不定的疾病,比类为风。例如对癫痫、突发晕厥伴有抽搐者,认为是风痰上窜;对脑炎、脑溢血导致的肢体痉挛,认为是肝风内动。

治疗方法可选择镇痉息风,常用药物有全蝎、蜈蚣、地龙、僵蚕、白芍、钩藤等等。

养心健脾

在中医学里,心是君子之官,人体的统帅;脾主运化,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后勤保障。可见心、脾两脏同等重要。

养心健脾,是治疗心脾两虚 、心力衰竭、各种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疾病的主要方法。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桂枝、饴糖、淮山药、炙甘草等等。

交通心肾

心是生命的主宰,在五行中属火;肾主废物代谢,在五行中属水。肾水对心火具有制约关系,好像国家的议院或监察部门,管制总统不得发生非法行为,由此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环境。

交通心肾,就是为心肾之间出现不协调所设置的治法。 常用药物有交泰丸、黄连阿胶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等。

开窍

《内经》说:“心者,君子之官,神明出焉”。可见在中医学里,人的一切情志思维都由心来管理调节。各种原因导致的精神错乱,或意识障碍,甚至昏迷不醒,都被认为是心窍闭塞。

开窍,就是中医应对心窍闭塞的治法之一。常用药物有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至宝丹、石菖蒲、胆南星、通关散等等。

清热解毒

《内经》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中了寒邪,结果都是热,说明热性疾病是非常普遍的。如果没有及时清除,热会愈演愈烈,进一步发展为毒,所以热毒就是热的升级版。

清热解毒,是治疗热毒蕴遏的最好办法。常用药物有银花、连翘、紫地丁、蒲公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等。

健脾

在中医学中,脾主运化水谷,为人体生命活动不断提供精微营养,被称为后天之本。可见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健脾,就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是一条治未病的有效途径。常用药物有淮山、白术、党参、炙甘草、鸡内金等等。

和胃

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人一日三餐,都在胃中完成消化,压力有多大。此外,还要不断接收各种酒浆和辛辣食品的刺激,磨损也就可想而知了。

和胃,就是尽可能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减轻它的负担,缓解它的创伤。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连、栀子、藿香、陈皮、半夏、竹茹、内金等等。

消食

胃的生理作用是消化食物,但如果人们进食没有节制,或暴饮暴食,往往会造成胃的功能受损,发生心下痞鞕、脘闷腹胀等症状。

消食,就是为饮食停滞不化所创立的治法。常用药物有莱菔子、鸡内金、神曲、山楂、谷麦芽、保和丸等等。

导滞

消食和导滞,常相提并论,因为都是治疗消化不良的方法。但它们之间也有区别,主要是消食所应对的症状比较轻浅;而需要导滞的,大多具有脘腹拒按,或按之石鞕,病情已进一步加重了。

导滞的常用药物有大黄、枳实、莱菔子、保和丸、内金、神曲等等。

降逆

中医认为,人的气机以下降为顺,比如肺气上逆就会喘咳不止;胃气上逆就会呕吐嗳呃;冲气上逆就会奔豚发作。

降逆,就是为气机上逆所设置的治法。常用药物有桂枝、苏子、半夏、旋覆、代赭石、牛蒡子等等。

通便

顾名思义,通便就是通下大便。许多疾病都会造成大便秘结,特别是阳明腑实热症,更是如此。

通便的方法很多,常用药物有大黄、芒硝、番泻叶、决明子、郁李仁、麻子仁丸、蜜煎导法等等。

补肾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肾元殷实,生命必然充满活力。反之,往往会导致发育迟缓,精神萎靡不振;严重的或将缩短寿命,甚至于英年早逝。

补肾,一般有补肾阳和补肾阴之分。补肾阳的常用药是鹿角、苁蓉、狗脊、巴戟天、益智仁、肾气丸等;补肾阴的常用药是萸肉、淮山、牛膝、桑寄生、菟丝子、女贞子等。

填精

《 内经》说:“肾藏精”;“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可见中医认为人类的繁衍生息,主要与肾的精气是否充足有关。

填精,就是在肾精虚耗、影响生育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方法。常用药物有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五子衍宗丸等。

纳气

 中医认为,肺司呼吸,肾主摄纳。人与自然界的气体交换,不仅由肺负责,同时与肾也有一定联系。许多久病患者,动辄短气喘息,大都与肾不摄纳有关。

纳气的治法,主要是在补肾的基础上,加入紫石英、蛤蚧、沉香之类,临床体会有很好疗效。此外,还可用于乳汁自溢症,常用药品有芡实、金樱子、龙骨、牡蛎等。

调理冲任

《内经》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是说女人的月经、以及生育功能是否正常,与冲任二脉有关。

调理冲任,就是针对冲任失调、冲任受阻的治法。常用药物有丹参、当归、川芎、白芍、益母草、制香附等。

平冲

在中医书籍中,常可见到奔豚、气上冲胸、气上揰心、气从少腹上冲心等症状描写,认为多因冲气上逆所致。

平冲,就是应用擅长沉降的药物,使冲逆之气重归平静。 如桂枝、苏子、半夏、旋覆、代赭、芡实、牛蒡子、李根皮等等。

疏通经脉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血管,贵在通达。任何一处出现堵塞,都会发生疾病。诸如头身胸腹及骨节疼痛、瘫痪肢厥、痴呆失忆、振颤麻痹、半身不遂、舌歪口斜、单侧水肿、癥瘕痔疮、心动过缓、节律不齐、闭经痛经、血黯凝块、外伤瘀斑等等,无不是经脉欠通所引起。

由此可见,疏通经脉非常重要。常用药物有丹参、川芎、桃仁、赤芍、王不留、穿山龙、丝瓜络、豨莶草、络石藤、桑枝等等。

固涩

水和电解质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对待体液过量损失,如尿频不禁、下利清谷、汗多盗汗、遗精滑精、乳汁自溢、经期过长、肛门失约、脉络受损等症,中医多采取收敛固涩的治法。      

固涩的常用药物有赤石脂、石榴皮、潼沙苑、五味子、乌梅、芡实、龙骨、牡蛎、灶心土、固精丸等。

止血

《内经》说:“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可见人体各器官组织,只有得到血液的不断灌输,才能发挥正常功能。一旦因病或跌打外伤,造成脉络受损或血不循经,务须紧急采取止血措施,刻不容缓。

止血的药物很多,常用的有阿胶、艾叶、槐花、小蓟、地榆、白及、茜草、藕节、白茅根、仙鹤草等等。

安胎

《金匮要略》说:“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无病而服药,大意就是为了确保平安,可见中药是有安胎作用的。

不过我们的意见,如果一切都属正常,当以避免劳累、禁忌房事和谨慎出行为主。只有在感觉腰酸或腹中不适的情况下,接受治疗比较合理,毕竟是药三分毒,而不是多多益善。

下胎

妊娠期中,倘若因劳累过度或不慎跌仆,造成胎动不安,出现腰酸腹痛,甚至伴有少量阴道流血,称为先兆流产。原则上应卧床休息,同时配合药物安胎。

但如果腰疼腹垂加重,出血增多,特别是在血液中见到凝状物,大多属于难免流产。理应顺其自然,或果断采取下胎措施。强行安胎毫无意义,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舒筋通络

一般情况下,中医对于颈项或身体强几几、肢节屈伸不利、抽脚筋、小腿痉挛、肌肉拘急等症,都认为与经络失舒、或筋脉失养、或风痰入络有关。

舒筋通络,就是为上述病机设置的治法。常用药物有桂枝、桑枝、木瓜、瓜络、芍药、地龙、络石藤、川牛膝、穿山龙、伸筋草等等。

祛风通络

中医对于部分经久难愈的顽固性疾病,例如下肢痿废、软腭瘫痪、口眼歪斜、舌强语蹇、三叉神经痛、癫痫反复发作等,大多认为是风痰入络所致。

治疗当以祛风通络为主。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防风、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等等。

润燥

燥邪伤人,最易耗津夺液,大多出现干咳无痰、咽燥舌干等症。此外,因津枯液涸,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往往会发生大便鞕结难下。

润燥,就是采用滋润生津的药物,保护粘膜,缓解病情。常用之品有麦冬、玄参、杏仁、蜂蜜、郁李仁、麻仁丸等等。

宣肺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如果肺为邪气所犯,包括气胸、矽肺等,难免会发生咳嗽喘息。这种情况,中医常称之为肺气不宣,或肺失剥降。

宣肺,就是宣通畅达,使疾病毫无藏身之地。常用药物有麻黄、辛夷、桑叶、薄荷、射干、杏仁、前胡、桔梗、桑白皮、牛蒡子等等。

止咳

咳嗽是一种防御反应,是人体保护自己所展现的方法。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可随便制止。但如果咳嗽久了,病因早已消失,只是大脑的咳嗽中枢形成了兴奋灶,止咳治疗才有意义。

止咳的常用药物有百部、紫苑、杏仁、贝母、款冬花、枇杷叶等等。

宣肺平喘

肺为风寒、或风热、或疫毒、或痰浊所困,必定气机郁滞,不得宣通。于是就会出现喘咳连连,喉中哮鸣,中医称之为肺失肃降。

宣肺平喘,就是为肺失肃降定制的治法。常用药物有射干、麻黄、杏仁、苏子、葶苈、桑白皮、牛蒡子等等。

通络下乳

许多产妇在分娩后乳汁稀少,很难正常哺育婴儿。可能因为乳腺导管堵塞,或催乳素和泌乳素水平较低,以致乳汁分泌不夠旺盛。中医统称之为乳络不通。

最方便的治法,就是通络下乳。常用药物有留行子、路路通、浙贝、漏芦、穿山甲、天花粉等。

生津止渴

人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除非运动出汗,或气候炎热,一般不会有口干欲饮的感觉。只有内热炽盛,耗伤津液,导致粘膜干燥,才会烦渴不止。

生津止渴,不仅是为了解除症状,同时也是为了纠正或弥补体液缺失的需要。常用药物有党参、麦冬、石斛、花粉、知母、石膏等等。

生津

在内热熏蒸、或体液损失的情况下,例如出汗和便泻过多、小便频数等,往往会出现口渴欲饮、咽干舌燥的症状。中医称为津不上承。

生津,就是采用清凉和富有滋养的药物,促使津液再生,以达到止渴润燥的目的。常用之品有党参、天冬、麦冬、石斛、花粉、乌梅等。

杀虫

人在自然界中生活,特别是穷乡僻壤,卫生环境简陋,难免会染上许多寄生虫病,例如蛔虫、钩虫、丝虫、绦虫、血吸虫、鞭毛虫等等。

杀虫,是驱除寄生虫的首选方法。常用中药有苦楝皮、使君肉、槟榔、芜荑、鹤虱、百部、苦参、蜀椒、蛇床子、乌梅丸等。但可惜大多疗效可疑,这也是中医的短板之一。

止痒

能产生搔痒感觉的原因很多,比如阴部痒可能由滴虫或霉菌引起;皮肤痒可能因湿疹、接触过敏原、变态反应、疥虫或霉菌感染等所致。

止痒,只是一种姑息办法。其实中医都是通过辨证施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中医的思维,是极其优秀的,不是仅用几味药物那么简单。

止带

中医历来对妇科病,仅用经、带、胎、产来概括。经是月经,带是带下,胎是胎前,产是产后。可见治疗带下,在解决妇女疾病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止带,就是如何清除阴道过多的分泌物,包括炎症渗出。中医在此方面的经验,当仁不让。常用的药物有芡实、白果、苍白术、海螵蛸、龙骨、牡蛎等等。

固冲

中医认为,冲是血海,任主胞胎。由于冲任二脉与妇女的生理病理息息相关,所以对妇女经量过多、经期过长,或经期中出现吐衄,以及各种阴道流血、各种流产、胎位不正等,大多辨证为冲任不固。

固冲,就是采取收敛固摄的办法,守护冲任,达到治疗目的。常用药物有阿胶、艾叶、地榆、藕节、山萸肉、侧柏叶、仙鹤草、紫珠叶、龙骨、牡蛎等。

宁心安神

《内经》说:“心藏神”;“心者…精神之所舍也”。已很明确地指出,人的一切情志变化,像惊悸怵惕、神思恍惚、失眠梦交等等,都是心神不宁的表现。

宁心安神,无论对营血亏虚,或心肾不交,或心窍闭塞形成的情志症状,都有疗效。常用药物为桂枝、茯苓、百合、枣仁、柏实、远志、龙骨、小麦、天竺黄、鸡子黄等等。

燥湿

过多水液停积在体内,称为湿。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生活习惯和引发疾病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水湿也有寒化、热化之区别。

燥湿治法,热化的常选用黄连、黄柏、苦参之类;寒化的常选用苍术、白术、茯苓之属。可见中医处方择药,非常细致,决非胶柱鼓瑟、或粗枝大叶者可以同日而语。

除烦

烦字,从火旁,可知其症状因火而生。无论是正气虚,还是邪气实,都属于热,或即将转变为热病。

除烦就是清热,常用药物有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牡蛎等等。

止痛

对于各种疼痛感觉,采取止痛措施,这只是一种扬汤止沸的行为,常被中医所不齿。中医所追求的都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姑息和纵容。

因此之故,中医的一些止痛药,像芍药甘草汤、金铃子散、活络效灵丹等等,实际就是原因疗法。随着疼痛的解除,病情即可烟消云散。

救绝防脱

在许多疾病的终极期,或自然灾害、战争来临、意外创伤等,生命悬在一线。多表现有意识模糊,苍白肢冷,汗多脉微、血压下降等症状。

救绝防脱,是在危急时刻所采取的抢救举措。常用之品为大剂黄芪、人参、附子、山萸肉、麦冬、五味子等。但给药困难繁琐,应提倡中西医结合,或以西医治疗为主。

稳压排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向快车道,食物供应丰富,特别是老年群体,生活安闲,体力消耗减少,由此造成营养过剩日趋普遍。这从三高发病率显著增长,即可得到证明。

 稳压排脂,常用药物为夏枯草、决明子、杜仲、山楂等。因无前辈经验可供借鉴,仅凭自主创制,且观察时间不长,试用病例有限,权作参考而已。

排毒

《内经》说:“肾者主水”;“肾者水藏”。可见中医早就知道,肾是负责人体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近年,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与日俱增,或许是忽视和误解了内经肾主水的理念。

排毒,就是“洁净府”,通过利小便,减轻肾脏的压力,排除内在的毒素,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治法。常用药物有桂枝、猪苓、白术、茯苓、扁蓄、萆薢、车前子、冬葵子等等。

升清降浊

临床体会,在正邪搏斗的过程中,常可出现湿浊潴留、清阳不升的病理状态。这种情况,当采用升清降浊的方法来治疗。   

升清降浊,为清代医学家雷少逸所提倡。常用药物有藿香、佩兰、荷叶、柴胡、枳壳、桂枝等。

利咽

咽喉位于舌头的后面,鼻腔的下边,食道的上端,又是呼吸器官的门户。外邪入侵时,咽喉所当其冲,因此咽喉疾病特别常见。

利咽,就是选择擅长作用于咽部的药物,进行清洁打扫。常用之品有射干、玄参、桔梗、半夏、板兰根、牛蒡子等等。

芳香化浊

最早提出本疗法的医学家,是清代雷少逸,详情记录在名著《时病论》中。

芳香化浊,对湿浊潴留引起的胸脘痞闷、神倦思睡、苔白脉缓等症,有确切疗效。常用药物为藿香、佩兰、荷叶、法夏、陈皮、腹皮等。

活血止血

中医的治法,像辨证一样,十分精细。比如对待出血性疾病,就根据不同表现,分为清热凉血、收敛止血、活血止血、活血和血等许多种。

活血止血,适用于治疗瘀血蓄积情况下的出血症。常用之品有三七、小蓟、茜草、茅根、蒲黄炭、花蕊石等等。

健脾燥湿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如果脾的功能障碍,就会造成水湿停积,或痰浊潴留。

健脾燥湿,就是促进脾脏强壮,更好地履行运化水湿的作用。常用之品有苍术、白术、茯苓 、薏仁、扁豆等。

分清泌浊

正常的小便,大多呈现清白色,比较透明。如果出现浑浊,像米泔水一样,中医都认为因湿热下注、气化失常所致。

分清泌浊,就是为上述病症立法。常用药物有八正散、膏淋汤、治浊固本丸、萆薢分清饮等等。

活血和血

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时刻会受到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肝气郁结、负重努伤、跌打揰击等等,都有可能使血行阻滞,形成瘀血蓄积的疾病。

活血和血,适合治疗血瘀程度较轻,不宜应用水蛭、地鳖虫等破血逐瘀的病症。常用药物有当归、川芎、丹参、赤芍、牛膝、三七等等。

发汗

总括起来说,疾病不是表证,就是里证;不是寒证,就是热证;不是虚证,就是实证。发汗,是表热实证、或表寒实证最有效的治法。同时,还可以用于溢饮,使停水由汗而解。

发汗的常用药物,风寒表证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风热表证有薄荷、豆豉、连翘、蝉蜕等。

安蚘缓急

《金匮要略》说:“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者,甘草粉蜜汤主之”。是暗示驱虫失败,在无奈的情况下,只能采取安抚的办法。

安蚘缓急,就是这种姑息治疗的代表。所以有理由认为,中医的驱蚘药物,不及西药快捷有效。

平调阴阳

主要用于阴阳易。大意是女人病愈之后,与男人交接;或男人病愈之后,与女人交接,导致病症反复,或使对方得病的情况。

治法是烧裤散,女病取男人旧裤裆;男病取女人旧裤裆,烧成灰,净水送服。前辈许叔微、张路玉、谢映庐等都赞其效。特附在此,以供参考。

利湿

中医认为,脾与肾都是参予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它们之间的任何一方,如果发生功能障碍,会使过多的水停留在体内,这种情况就叫做湿。

利湿,是使用具有通利小便作用的药物,帮助人体排除那些停留不去的水液。常用的有茯苓、猪苓、薏仁、扁蓄、车前子、地肤子等等。

利水

利水就是通利小便,主要适用于水液在体内蓄积过多的疾病,例如各种水肿、尿毒症、胸腔和腹腔积液等等。

具备利水作用的药物很多,像桂枝、白术、杏仁、甘遂、茯苓、猪苓、扁蓄、车前子、冬葵子、冬瓜皮等等,都有一定疗效。

调和营卫

中医认为,卫属气,营属血。气血运行和谐,共同担负着抗拒外邪入侵的防御作用。

调和营卫,是指营卫之间失去默契合作时,所采取的一种补助方法,常用的药物是桂枝汤。

理气

中医认为,气是推进血液循环、维系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力量。如果气的运行阻滞,就会出现胸胁满闷、脘腹痞胀、以及各种疼痛之症。

理气,就是采取具有驱动气机的药物,以解除上述各种病象。常用之品有香附、青皮、厚朴、枳实、茘枝核、小茴香、川楝子等等。

益气 - 《内经》

《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道明气是生命中最宝贵的存在,容不得任意忽视和偏废。

益气,就是在人体的气出现虚衰时,所采取的一种补助办法。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党参、淮山、白术、黄精、甘草等等。

固表

人体热量过剩,往往通过出汗的方式进行排泄调节。但有时候不应该出汗,反而偏偏出汗,就有失生理常态。

固表,是在上述反常情况下,采用调和、收敛或具加强保卫的药物,进行纠正。常用之品有黄芪、白芍、麻黄根、浮小麦、龙骨、牡蛎等。

升提

中医认为,人体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都是依靠气来维持的。如果劳累或久病,造成气虚不足,就会容易下陷,进而发生胸闷气短、腹股沟疝、子宫和肛门脱垂等疾病。

升提,就是采取补气升举的办法,借以解除上述病象。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升麻、柴胡、荷叶、桔梗等等。

养血

《内经》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可见血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养血,是指在血虚的情况下,采用有助于血液生成的药物,进行调理。常用之品有当归、熟地、阿胶、首乌、白芍、桑椹等等。

补虚固脱

中医对贫血状态下所发生的休克、神志昏迷等现象,称之为血虚气脱。这种情况,已经到了阴阳离决、生命垂危的凶险时刻。

补虚固脱,就是应对上述危象的办法,成功的希望渺茫。常用方药为大剂生脉散、乌梅丸、四逆加人参汤等等。

活血祛瘀

《金匮要略》说:“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又说:“产妇腹痛…为腹中有干血”。可见血行瘀滞发生的疾病,是屡见不鲜的。

活血祛瘀,是中医的独到疗法,采用能融化凝血、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可以轻松解除许多疑难杂症。常用之品有地鳖虫、桃仁、丹参、川芎、赤芍、三棱等等。


连接智慧中医


接触
客户服务
时间:周一至周六
09:00 - 13:00 和 14:00 - 18:00
联系我们

顺应性
          
FR EN